重訓手臂到肩膀肌腱撕裂——PRP 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紀錄

受傷-治療-修復時程

2020 六月重訓受傷後,以為只是一般的肌肉痠痛,後續沒有好好休息跟積極治療,肩膀的疼痛跟僵硬程度反反覆覆。到十一月份終於某天晚上痛到睡不著,且痛感蔓延到鎖骨跟脖子,無法舉起手機跟書本,隔天立刻求助復健科診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是棘上肌肌腱撕裂、連接骨頭處剝落,鄰近的組織也呈現受傷發炎的狀況。日常生活極度不便,大到搬物,小到換衣,連拿一杯水或蓮蓬頭都會無力跟痠痛,也不行久坐或久站。

當時醫生提供注射葡萄糖或 PRP 兩種治療方案,為了把握最佳的修復時機及效果,我偏向後者,治療效果我很滿意,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但 PRP 並不便宜(一次注射約台幣一萬五,療程通常不只一劑。),治療當下跟後續修復也蠻折磨人的,當時查網路上大多是醫院方的說明,很少受治療者的感受經驗。所以寫此文把心得記錄下來,包含三個月注射加三個月恢復期共半年的恢復過程,希望幫助更多人一是即早治療,二是協助判斷治療與否跟提醒重要事項,最後如果決定要治療也有更多心理準備。

一、可以去診所就不必去醫院

大家如果症狀緊急(幾乎時時在痛、影響功能),可以考慮優先向診所求診以接觸到快速的診斷跟治療。我在去年十月曾三次到馬偕骨科就診,第一次醫師把我轉到肩膀專業的醫師,隔一週醫師要我安排超音波,超音波診療技術師檢查約三分鐘。超音波照完後再等看診,也沒發現有韌帶撕裂,說只是滑囊發炎。醫師跟技術師的專業度我無法評估,但醫院人力時間的確很吃緊,每次看診都是等一兩個小時起跳。

隔幾天我真的痛到懷疑人生才又跑去診所看診,當天就做完超音波檢查加功能檢查(檢查可否施力、做特定動作),醫師也有時間好好說明病況(一邊帶你看超音波)跟治療方案。診所既沒有比較貴,資源也不一定比較少,後續預約跟手續也比較方便,這次讓我學到有選擇的時候可以去診所就好,把醫院資源留給更嚴重的病患。

二、使用手臂也可能導致肩膀受傷

這是我在這次受傷學到最震驚的一點,人對自己使用的身體實在所知甚少,為此我還買了本人體解剖學來參考。在接受治療前,我就是因為不了解手臂以及背部訓練跟肩膀的關係,一直以為肩膀痛只是因為睡姿不佳或背太重,因而延誤治療,甚至繼續訓練手臂跟背部。

後續治療時醫生診斷,依照我肌腱撕裂到骨頭表面剝落的程度,加上延伸到鎖骨結構受傷,應該是過度負重引起(我是做三頭肌滑輪下拉後即感到不適)。因此不論是重訓或日常搬重物,如果手臂力量不足,就會發生肩膀甚至延伸到鎖骨跟脖子代償而一起受傷的情形。甚至力氣不大但重複多次的動作,例如擦桌子,也會造成肩膀的負擔。當然經過訓練的背部跟手臂能避免肩膀受傷,但還是等受傷的結構修復完再說吧!

三、如果越休息越痛,可能不只是一般肌肉痠痛

現代人生活忙碌,加上撰文當下雙北疫情已達第三級防疫應避免不必要的活動,我自己當初也是因為工作已經太忙常加班拖延就醫。怎麼區分是只要休息就好的一般痠痛,或是結構已經受傷呢?這裡我無法提供專業的標準答案,只能分享個人經驗。因為我的右膝蓋內側韌帶也有多次發炎的狀況,比較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差別是「當休息無法恢復不適感以及正常功能」就建議盡快去接受治療診斷。例如早上睡醒並沒有比睡前使用整天身體舒適,或經過兩三天疼痛感依然明顯、行動依然不變,代表你的身體可能受傷到無法快速自我修復啦!

四、肩膀受傷這些事可能都不能做

看到這可能還是會有讀者對怎樣是肩膀受傷及正常功能有損感到困惑,直接來分享當時生活上不方便做的幾類事情,做以下動作時肩膀(包括連接手臂或連接鎖骨的部位)會很酸很緊繃甚至疼痛,然後就會發現肩膀真的很重要!

  1. 支撐類:俯撐(瑜珈/拉筋)、扶樓梯把手、刷地
  2. 負重類:搬東西、提包包
  3. 固定姿勢類:彈吉他、用電腦、炒菜
  4. 舉手類:洗頭、拿蓮蓬頭、收衣服
  5. 其他:聳肩、手撐在桌上或沙發上

五、PRP 療程跟治療感受

當時決定要做 PRP 的關鍵點是,醫生向我說明葡萄糖當然對恢復正常生活也有幫助,但如果希望功能能恢復到八九十分、未來能進一步訓練,那就建議做 PRP 會有更高的機會。因為人生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攀岩、跳舞、打球、射箭等等,所以我就選擇了 PRP。它的原理是分離出你自體血液中的血小板,注射在患部再次引起發炎反應做自體修復。有效安全是它的優點,但缺點則是昂貴、痛以及修復期長。

三次注射後的照片紀錄

注射當下的痛我無法跟打葡萄糖比較,但會穿刺的部位包括滑囊、肌腱、神經以及骨頭(每個人受傷的狀況會有不同),麻藥的效果並不能阻礙你感受到被穿刺的不適感。而且每次注射回去修復的兩週期間,因為發炎反應會引起明顯的腫脹熱痛感,短期內可能會更不舒服,需要服用肌肉鬆弛跟止痛劑(麻藥等級)。個人疼痛的感覺是還好,但肌肉十分緊繃常常睡不好,也不方便工作。雖然注射過程很痛苦(從小打針開小刀沒哭過的我忍得淚流滿面),但我很感謝醫生縝密的治療計畫,把整個患部結構有問題的點一一做處理,三次治療共下了約 20 針(一劑量內分多針)。(據他說打針對他們的手部跟腰部負擔也很大!)

五、後續修復感受

修復期長則分為治療的前三個月,以後純修復的後三個月。前三個月的每月一針加上兩週的修復,加上面對下一次打針的一週心理準備(嗚嗚),(女生再加上生理期)其實幾乎整個月人都在不太舒服的狀態。而且反正接受治療前生活也是相當痛苦不變,個人是覺得還好,趁此機會讓自己下決心好好休息。但須注意,並不是第二個月時就感覺一定有比第一次好,我第二個月去注射時就非常挫折,因為進步的感受很不明顯。醫生就鼓勵我至少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如果自己都沒有信心是不可能好起來的,而我到了第三次注射時就感覺明顯比前兩個月好很多!

純修復的後三個月也一樣需要耐心跟信心,我到後兩個月時,雖然用力時已經幾乎不會痛,但幾乎天天隱隱痠痛,也會心想是不是就要這樣痠痛一輩子。但到第三個月時痠痛的頻率就開始降低到一週一次以內。整體來說,可以想像修復的感受在半年內是指數性的成長,也許每個人不一樣,但若像我這樣慢慢好起來,也不要失去信心喔!

六、找到適合的診療醫師

我建議就是要找能透過「溝通」讓你「安心」的醫師,例如他會跟你解釋許多,但不必是百分百的保證,而是把實際的資訊告訴你。接受治療前一定要多溝通,有疑問就提出!

  1. 藉由哪些症狀或觀察作出診斷:例如某個動作做不到且無法施力、兩側超音波結果不對稱。
  2. 治療的目標與方案選擇(如有多種):例如治療過程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三次療程後還是要評估效果是否要再注射。
  3. 治療的規劃,包括時程跟策略:例如需要分三個月疊加跟延續修復效果,且需要一次多針治療以做整體結構修復。
  4. 後續修復可能的狀況:例如可能會痛到睡不著、每次需要兩到三週修復後才會有感受。

七、調整錯誤姿勢

綜合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建議,為了避免肩膀容易受傷,有三項錯誤的生活習慣需要調整。

首先是「提/搬物」,包括日常提公事包、電腦包,建議不要小手臂去勾或是單肩背,而是要用手掌去提或雙肩背。至於大件重物,則不可以直接彎腰用手拿,而是要蹲下使用核心的力量。錯誤的方式會使手臂承受過度的重量,造成肩膀受傷。

第二則是「稱頭」在桌上、沙發或床上,或是「俯撐」也是會很直接給肩膀施加過多壓力的姿勢,核心或背部肌肉不夠有力的人要量力而為。

最後「低頭+駝背+聳肩」除了長期讓頸椎承受過多的壓力,肩頸的肌肉也會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會導致肩膀跟脖子更脆弱。而「坐著或躺著滑手機」則是很容易忽略的錯誤姿勢,為了要讓手機更接近臉或避免手酸,肩頸的肌肉非常緊繃。

其中我認為「聳肩」是最難以調整的習慣,後來醫師教我「一、想像手肘要貼近自己的腰」加上「二、想像頭整顆頭被垂直上拉」,取代流行的「腹部用力跟挺胸」說法。

結語

治療後一個月

希望大家在追求健康的路上都能順利,謹慎嘗試自己能負荷的運動跟飲食調整方式,不要像我落入因為受傷而不能運動又更不健康的狀況!

我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本篇文章是我的主觀經驗,請大家有身體不適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作審慎評估唷!

最後以開心的出遊外拍照做結尾,經過無法久站了半年多,終於可以出門玩真的很快樂!防疫期間大家也要注意安全,才有下次開心的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