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後感

2021/1/17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現代)美術再發現》展覽閉幕,本展收羅1920-1980年間台灣人所作或以台灣為題的畫作與雕塑作品。展件七十四件,包括文獻展示及紀錄片播送,規劃三層樓展覽空間。和平東路上的車陣及捷運高架,沖刷高三層樓的玻璃窗,日光穿透校園樹影折射進惜美之人的眼眸。其中包含黃土水未曾公開展覽的國寶級大理石雕塑《少女胸像》、台展第一屆審委鹽月桃甫首度修復現世的示範畫作《萌芽》,以及陳澄波首度從日本借回台灣展出的畫作《東台灣臨海道路》。

本次展覽由北教大今年剛榮退的林曼麗老師總策劃,且富含研究質量,為顏娟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與張閔俞數位老師的研究成果,並由經福祿文化基金會此民間力量支持,向台灣人民乃至世界分享他們對臺灣美術的新發現。而我們在探究前人自我認同變化的過程,也將從新認識自己與所生長的土地一回。

黃土水的大理石雕刻《少女胸像》,
大理石材本身的瑕疵透露旅外求學的經濟困難

本展覽不只帶給觀眾美學的享受,更刺激觀眾思考展件與觀眾的特殊關係。作為一個熱愛看展的人,不得不承認在看大多數的展覽的時候都感覺跟自身有些疏離,要不是來自歐美的藝術家作品,就是來自日本的文創展覽,即便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故宮仍是他國的文化。看本次展覽時,曾試著翻出腦中跟台灣美術相關的知識,卻懷疑是不是自己不通門路,否則為何即使上過一些藝術史跟美學課程,卻對台灣美術所知甚少。叫得出名諱並略知風格的大家,也僅有陳澄波、黃土水、林玉山幾位,心底由生慚愧。而看完本次展覽才發現,許多大家名作藉由本次研究計畫,才初次現於台灣人的面前,甚至才被發現其存在。在這事實消抹我慚愧感的同時,擔憂之情猛然升起。

呂基正的《雲湧高峰》曾掛於某大學校長室,
畫況凋零後曾差點被當垃圾處理。

延伸閱讀:邱函妮教授〈高山的靈韻──呂基正筆下的奇萊山景〉

相比過去的展覽來自既有作品的庫存整理、藝術家邀請或文創規劃,這次的展覽卻得由展件發現跟修補開始,實在得來不易。許多作品差點淪為廢棄物,或就在無人所知的倉庫一角腐敗,僅有非常少數的作品有官方協助保存,好一點的有第二代第三代家屬珍藏,更多展件實則有賴當年慧眼的收藏家才得以留存。不禁讓人感嘆,這些作品都是臺灣藝術史的基底,卻如此的脆弱卑微存在著。而即使它們存在幽暗不得發光之處,仍有一群人在未相遇時就惦記著它們,以尋找它們為一生的任務。

這一件件作品乃至這整個展覽,有了別於一般展覽的特殊之處。我們不只看作品的美,不只看作品傳達的意涵,不只看選件的延伸意義。我們在作品中看見的是台灣人——也就是自己,那時代的台灣人為何付出生命去創作?如何對待所生長的土地?除去東洋膠彩、中國水墨、野獸派風格留下的台灣特色是什麼?台灣人在文化認同的轉變中如何應對?我們根據什麼去了解自己?當年的課題也或多或少地延續在此時台灣人的心中。

呂鐵州給學生的示範作《鹿圖》(局部)也是研究團隊從私人收藏家新發現的作品。
動植物以不同的色彩飽和度呈現,凸顯動物的鮮活感。

延伸閱讀:黃琪惠教授〈【不朽的青春】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不論是首位入選帝國展覽的黃土水、台展三少年或台展日本評審示範作品,本次展件背景常見日本殖民政權的深刻影響。一個以「臺灣美術再發現」為命題的展覽,觀眾不免期待更完整的臺灣美術敘事。然而展題英文副標亦已寫明「Discovering Taiwanese Modern Art」,但出於對自我通透了解的期待,我們卻也好奇將主題定為「現代」,是策展單位的選擇或為現實下的妥協?

延伸閱讀:新聞/黃秀枝〈張純明、林曼麗、顏娟英,台灣美術整裝使命一肩挑〉

根據筆者對臺灣史的理解,清領時期的臺灣美術地位並不明確,直至日本時代官方強力引入現代美術,才將臺灣美術與強勢的中國美術拉開方向。而更之前的原民文化,不論呈現方式或紀錄完整度,皆與日本與國民政府時代有強大的差別。才會讓現在的我們對臺灣美術史感到強烈的濃淡不均,或說斷裂感。展覽本身也是容易有斷裂感的藝術展演形式,你可以說是濃縮的精華,但作品與章節之間終是需要主題做銜接的,而本展覽的主題——臺灣美術史卻本身就是斷裂的。

林之助,《彩塘幻影》,1958,彩膠。
國民政府來台後,東洋畫地位與意涵受到質疑,
故用於中國畫常見題材池塘,並加上幾何處理,增顯現代感。

我在展覽結束前的最後一個平日前往看展,人潮之多,甚至常聽不清團體導覽的內容。離開展場後才意識到,一向懼怕人潮的我,今天卻沒有因此而感到任何不快,我很開心有那麼多人跟我一樣,願意人擠人只見那百歲少女一面。懷著充實的心情走在和平東路上,又突然感到惆悵,不知道這樣的展覽要多久才能再見呢。人的記憶是片段的,感受是零散的,下次再見時,我還能保有幾分策展團隊所希望傳遞的意念?

1/15 週五下午的團體導覽,近百人圍觀百歲少女

對建構台灣的文化認同而言,如同這些未能被妥善保存的作品,時間是最大的敵人,記憶與關懷則是對抗的武器。願以此文,強化記憶、延續關懷。

錯誤指正與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rarachasing@gmail.com),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