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文章記錄我從大學畢業後,如何確定求職方向、決定轉換跑道、準備面試並錄取,並在第一年工作階段的轉變中,所學到的重要事情。第一步「確定求職方向」其實是在探尋自己「想做什麼工作?」,希望讀者能從求職選項中找到自己現階段最理想的歸屬~
求職過程到接受職位為止,會經歷「尋找可能、搜集資訊、準備履歷、投履歷與進行面試、確認待遇」五種階段,而且你不會每個工作機會都在相同的求職階段,通常在你各項機會了解程度跟付出心力不一樣時,就會有壓力得要做選擇。每個階段每種機會都可能感到對求職方向的徬徨,以下分享的五個思考步驟,希望能幫助你釐清有哪些職涯方向、該把心力投在哪些選項、該選擇哪個工作機會。
Step 1 工作之於你的人生與生活是什麼?
離開學校後,甚至不少人在畢業前就開始面對「要做什麼工作?」的問題。在進到討論工作條件及職業類別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下「工作之於你是什麼?」,才能去設想怎樣的工作是自己想要的。這問題有點大哉問,不過即使想法籠統也先試著寫下自己的想法,作為進一步釐清的基礎。以下我也都會分享自己的例子,希望提供大家參考或反思。
對我而言,工作之於我是以下五點這樣的事:
1.讓我有能力獨立且自由地生活 2.與世界互動的重要方式之一 3.決定自我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4.會影響未來發展性 5.佔用每日三分之一以上時間(過程不能太痛苦)
每個人的答案都可能不一樣,有人的覺得只有 1,有的人覺得五點都是,但 4. 最重要。而我是個蠻貪心的人,所以列出的這五點,應該可以囊括大部分人可能提出的面向。(其他像是認識伴侶的機會,或回到家鄉工作等等。)「5.佔用每日三分之一以上時間」則是提醒大家列出自己的地雷,通常想條件都是從正面表列,負面的反而會被忽略。
Step 2 訂定屬於自己的理想工作條件
根據我前一題的答案,所以這份工作理想上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薪水是固定開銷的 1.3 倍以上,能自足又能儲蓄 <−1 (2)對世界要有正面影響,最好與公共事務密切相關 <−2+3 (3)難度可勝任又兼具挑戰,以獲得成就感及成長 <−3+4 (4)能認識不少新朋友及各樣的人,有團隊及各種合作機會 <−3+4 (5)能拓寬未來職涯選擇,不會反而受限 <−4 (6)工作內容有一定自主性,風氣不能過於保守權威,要性別友善 <−5 (7)能維持身心健康,以及家人朋友的關係 <−1~5
各條件的重要性以及具體門檻,一樣依照每個人「工作之於你是什麼」的答案去做調整,沒有絕對的答案,每個人的人生階段目標,或生活面對的挑戰都不同。有的人自我正面評價的來源,不太可能來自於工作,那工作對他來說可能就是提供經濟來源,讓他可以開發興趣。特別想提 (7),維持身心健康與親密關係,其實是我工作半年後才意識到很重要的一點,後續的工作心態的心路歷程再詳細分享。
Step 3 具體化可能的工作選項
為什麼要具體化呢?前兩個步驟決定了標準,現在則需要準備更多資訊以做判斷。任何你考慮做的工作都先列下來,先不論明確或只是個籠統的方向。列出來出後,我們要開始把它們具體成「特定職缺」,以及該職缺的基本資訊如下(括號內為範例):
a.職缺名稱(軟體新創專案經理) b.薪資待遇(4-6w,14個月) c.所需技能(專案管理、文書簡報、溝通協調⋯⋯) d.學經歷要求(大學畢業⋯⋯) e.工作內容(規劃並管理專案進度與成效⋯⋯) f.工作地點(主要機會在台北市) g.工時型態(彈性,可能需要加班) h.業界文化(組織扁平、自主性高、壓力大、步調快⋯⋯) i.組織與團隊規模(約100人,10-15人) j.主要共事與合作對象(CEO&engineer,政府單位&業界廠商) k.升遷或轉職可能(大PM、BD⋯⋯) ⋯⋯
職缺基本資訊項目,依照自己的理想工作條件+該職缺的基本條件去羅列,如果不清楚就是要做功課。如果只知道對某個領域有興趣,卻連有哪些種類的職缺都不知道,可以從到代表性的組織官網去看看他們開什麼樣的職缺,跟爬爬求職網開始。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你有興趣的職缺卻可能根本不符資格,並不適合放在這階段的候選選項中。
Step 4 評估各工作選項的條件符合狀況
逐項審查條件符合的情形為「很滿意/可接受/不符合」哪種情形。第四跟第一及第二步驟是會反覆修正的過程,幫助你釐清每一題的想法。其實第一及第二步驟的問題相對抽象,有點難憑空想完整,對照列出的工作選項後,會發現有缺漏的部分,以及哪些條件是相對重要的。修改完前兩步驟的答案後,再檢視一次第四步驟有無需要調整之處吧。
以下分享我剛畢業時有考慮的幾個工作選項作為範例(下圖)。建議條件審查的時候可以嚴格一些,可能不符合就畫個叉,才有利於釐清各項條件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再次強調不論明確或只是個籠統方向都要列下來,面對自己不需要害羞或懶惰,可能那個籠統的選項,才是你最終的答案。
這些評估當然只能依照我當時求職時的了解去列的,跟實際狀況一定多少會有落差。要盡量降低落差以免作出錯誤的決策,只能靠自己多做功課看文章跟請教相關領域的朋友。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回答個工作選項的條件狀況,代表你需要多做功課,到時寫履歷、面試跟談待遇一樣要準備,這個工是省不了的。需注意的事,以下案例是對「明確的特定職缺」所做的評估,不代表整個行業的真實狀況。
根據條件的符合狀況,列出自己對這些工作選項的偏好順序,以釐清各項條件對自己的重要性,重複調整條件與選項順序的過程,直到自己確定為止。總結我的案例 E>B=C>A>D,若你對工作選項的排序感到很沒把握、排不出來,或即使多項條件不符合仍想嘗試。建議就是面試看看,實際面試跟準備過程,都是幫助自己了解工作能容跟評估自己喜歡與否的有效方法。(以下四點是我個人思考工作選項排序過程,可以略過。)
- A.律師國考在我畢業後還是加減有準備,但一直無法提起勁認真準備,於是我了解 (1) 薪水的吸引力對我而言還好,但相當不喜歡個人輸出為主的工作模式,以及相對保守的工作氛圍。
- B.NGO與C.政治幕僚都有 (5) 未來相對難轉行及升遷發展不明確的問題,也還不肯定自己是否喜歡可預期的發展方向,雖然為了 (2 3 4)可以嘗試,卻因為 (6) 跟組織風格不合,或 (7) 家人不接受離開台北而放棄。於是我了解對自己而言,(6) 跟 (7)是必要條件。
- D.輿情顧問也有 (5) 未來發展性的問題,但跟前兩項工作對大的差距在於沒有很高分的 (2) 對世界有正面影響。(現在看來這只是一份工作做久後,會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限制而產生的懷疑而已,相信每份工作多少都有。)所以我就暸解自己很重視 (5) 發展性,只有在特別情況下,例如高分的 (2),才會願意接受放棄它。
- E.產業界是當時最不明確的選項,但在 ABCD 都不適合發展的情況下,開始認真考慮E.產業界。最初會考慮去產業界,是因為常在關心社會議題時,感受到對經濟生活的討論大多相對少而薄弱(從產業發展到日常處境),所以覺得自己應該要當個社畜看看。加上 (3 4 5)發展性跟各種機會相對豐富,所以雖然我在意的 (2) 正面影響世界的分數不高,但可以暫時接受、嘗試看看。
Sept 5 選擇了這一個,我會失去什麼?
在下重大決定前確認自己「做這選擇會失去XXX,是可接受的。」,是我大學重考第一年亂填志願,結果上了完全不想念的校系,所學到的慘痛教訓。這個問題可以協助釐清,目前的決定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特別當你前面列的一堆標準,都是外在的或專注於工作本身的標準,可能會讓你忽略自己心中最在意的事情。例如你是一個生活興趣多元的人,不斷學習新事物、體驗新活動讓你很快樂,但一個「夢幻」工作卻可能已經就花掉你生活的全部心力。又或者你是一個非常需要跟家人朋友相處的人,或這份工作需要你離開習慣生活的地方⋯⋯,相對應的代價是你預期且可接受的嗎?
總結:沒有完美的決定,但有負責的選擇
要為自己的人生以及可能被影響的人,做出負責的選擇並不容易。這篇文章分享的操作概念,其實就是「藉由設定標準及明確資訊,做出選擇。」,但更重要的是目標——讓自己的人生走在所願的路上,所以千萬別被列出的條件或選項所限制。也許你會發現面前方便的路,並不是正確的方向,但要轉彎需要額外的努力,那我們就再來好好規劃該怎麼做。
未來的文章將分享,我如何決定要「轉行」,從法律系畢業生轉向軟體業,以及我如何評估可能性與做準備,包括履歷撰寫的重點。如果你對這篇或未來的主題,有任何相關的疑問或建議,歡迎分享給我(rarachasing@gmail.com)!